长久以来,锁具广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及隐私不可或缺的器物,其发展始于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我们知道,原始人类都过着穴居的生活,为了防范野兽的侵袭并保护物品,他们便利用重石来挡住穴洞。因此“重石封穴”可以说是人类使用的原始安全装置,也可以说是锁的雏形了。
按照现代的定义,“锁”是一种“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在各个历史时期,锁具都与人们当时所用的材料、工具,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技术、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
自从锁具发明以来,制锁者与开锁者之间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第一把钥匙可能只不过是一根弯弯曲曲的木棍,它可以插到门缝里从外面拨动从里插上的门闩。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器取代了木头,这些原始的金属“钥匙”有些一直保留到今天。不过,虽然这些钥匙七扭八拐地插进门里挖好的凹槽里,但是却对溜门撬锁者构不成大太的麻烦,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
亚历山大·马里尤斯·雅各布(Alexandre Marius Jacob)的确是个人物。他自诩为“神偷”,任何保险柜都难不倒他。此人19世纪末在巴黎曾轰动一时,时至今日仍被溜门撬锁者奉为“偷圣”。著名的法国小说家莫里斯·勒布朗(Maurice Leblanc)受到他的启发,创作了名著《亚森·罗平》(Arsenio Lupin)。而另一方面,那些制锁者则惟他们的保护神—圣埃利希奥(Sant’Eligio)的马首是瞻,此人在7世纪时因制作保险箱的高超技艺而声名显赫。
从霍尔萨巴德古城(Khorsabad)(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的萨尔贡(Sargon)庙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早在4000年前人类就掌握了制锁技术,这种技术采用的装置一直沿用至今:一把带锯齿的梳子样的东西做成的钥匙和一把与钥匙上的锯齿严丝合缝的锁,钥匙可以转动,并启动弹簧,让固定锁舌滑动。这样的装置看似万无一失,不过撬锁者很快就造出了弯弯的铁钩,它能够插入锁的开槽中并转动。于是专业的开锁工具就这样诞生了,时至今日,它仍是那些出入宾馆饭店和入户盗窃的“地老鼠”所仰仗的法宝。
开锁工具大概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大行其道了,因为那时候制锁大师们就潜心研制各种锁定装置,有旋转式的、双舌式的,还有提拉式的……最初的锁是锻造而成的,即把烧红的铁块锤打成预想的形状。最初的钥匙有许多牙花,非常笨重,要专有一名仆人(司钥)负责为主人掌管钥匙。后来,这项技艺很快“落伍”了,代之以在模具中浇铸熔化的青铜或铁,这样制成的钥匙就小巧多了,被称为“封缄器”,用在贵族家的保险箱上。这种封缄器其实就是带着牙花的环,可以插进锁内叶片缺口,并由此而形成了沿习至今的风俗。其实,古罗马的富人们在婚礼当天将这只非同寻常的环赠给自己的妻子,把家里的财产交给妻子管理,以示尊重和信赖。有人猜测,可能正是从这个风俗才发展出在结婚仪式上交换戒指作为信物的习惯。